

帝王文人,理性诗魂
INTP曹丕
曹丕的背景及INTP人格
曹丕,历史上曹操和正妻夫人的长子。他就是三国时期从汉朝皇帝手里接来皇位,受到质疑的那个年轻人。“魏文帝”是他的称号,成为此身份前后,其实他都是一位道地的文艺青年。父亲曹操曾经委派给他和弟弟曹植任务,要笼络四方文人、招贤纳士,曹丕很快成为文人领袖,在文学、艺术、哲学思想层面都有很高才华,同时还兼习武。从小到大常常随军出征打仗,他会骑射,还有剑术和狩猎的功夫。作为一位能文能武的才子,他和那位被誉为“八斗之才”的弟弟其实很像。而曹丕与曹植,是在MBTI之中属于NT型的一对有趣的兄弟,也是千古流芳的一对颇多互动者。今天就要尝试深入分析曹丕的人格类型。
从MBTI角度来看,曹丕的人格类型特别明确:就是典型的INTP!
他具备INTP的所有典型化特征:内向、擅于思考、自省、内敛、喜爱哲学、多才多艺、理性、自我保护、讲究自身的利益、一旦得手想要的却又有点无所谓的样子……这就是他在当年处心积虑争夺魏王太子(或称“世子”)之位,而后又施压给汉献帝上演让位戏码,一旦位居九五之尊,却根本不在乎似的,反倒说:“自古就没有不亡的国家、不被挖掘的坟墓!”如此一面摆烂,一面深具哲思。这就是超脱的INTP曹丕陛下,丰富“内心戏”的表露。
没错,他是一个特别聪明而戏剧化的人,过完了受到争议的一生。留给后世,还有些许唯有理解他的人,才会发出的叹息。
INTP在人口中占比极少,对于孤独感受极为深刻,隐约渴慕知己。正如千八百年前,曹丕独自一人站在放眼一片空旷的草地上,独自一人悠悠感叹,唱出“四时舍我而去” 的千古诗句。这正是INTP的孤寂而独立、缥缈之中感觉被遗弃、自身却坚定,超越狭义时间而融于广阔天地的心境写照。
曹丕的NT特征
千百年前的汉魏时代,中华神州大地战乱四起、各类文化思潮涌现,曹魏势力在北方文化中心,在曹丕成长的那一段年代里,带给他相当的思维冲击。曹操早年征战不安定,出征时总带着孩子们,小曹丕就上了战场并且掌握骑射技能,对于天下纷争格局也有“一线”的观摩经历。而曹操从四面八方网罗来的文人,也就成为了曹丕、曹植等贵公子们的老师,给这些小公子们开启了崇尚智慧和悟性的思维模式。后来在曹氏攻下邺城、暂时统一中国北方之后,进行的文人活动,正是位于曹丕十七八岁的少年时期开始,促进了他的文学探索与哲思。这种持续毕生的文学、哲学思考兴趣,彰显了他的N型特征,与他擅于进行抽象化思维活动、关注“缥缈”而“虚化”的兴趣点,密不可分。
曹丕属于典型的NT型人,N维度和T维度倾向都很高。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的特征,即“NT型——知识追求者”,在他身上也有很明显的特点倾向。他被誉为富有“文人气”,还被称作是一位“觉醒的文人”,与此人格特征都有关。
现今留下关于曹丕的资料,有他自己写的,还有曹植描述这位哥哥的。子建弟弟曾经对子桓哥哥大加赞赏,并非刻意“歌功颂德”,反而颇为贴切地抓住了曹丕的一个显著的、并没有必要被“奉承”的特征:心思敏锐而擅于洞察。
灵气、细致、博学、思想丰富,与INTP的特质还有曹丕自身透露的情形,对应史学家笔下的记载,都十分贴合。这应该是曹丕——撇开他的功过成败不论——关乎他本身这个人,最为重要而显著的一点特征!曹植描绘这位哥哥说到他的“奇志”、“妙思”、“神鉴”、“灵察”,那种关注目光与洞察力,当然属于高倾向的N型人。(还需要加入“思维”特质,即NT的观感。)
显然,曹丕属于N型人,而且还是N型倾向非常高的那一小众群体。MBTI里的N/S维度占比有差异,N型人比之S型要少得多,大致为3比7。在传统古老的国度比如中国,N型约为20%甚至更少(有些误以为是N型的人,实际并不是)。曹丕的N型特征格外显著,与他所在的环境和从小得到的见识履历、受到的思潮熏陶有关。当然,更重要的是他的天性,天生带有一颗理性而富于哲思感悟的心。
身为王侯之家的贵公子,他得到精英化的教育,同时却有一段晦暗而缺乏温暖的原生家庭往事。原来,曹丕自小被迫经历着诸多兄弟姐妹们的竞争、分散父母的关注焦点,且从史书记录可见,他在父亲和母亲面前,都是并不讨喜的那一个孩子——大概与INTP孩子小时候常显得木讷、迟缓、寡言、与长辈互动不多有关。作为曹操正室卞夫人所生的头胎儿子,曹丕尤其被生母卞夫人忽视,底下弟弟妹妹们很多,他自小得到的母爱少得可怜。他反而更看重父亲对自己的看好、委予重任(孰轻孰重,他有利弊权衡),彰显出理性,“思考型(T)”特征。
众多兴趣爱好,也透露出他的浓厚NT属性。除了文修武备,养成了读书写字、吟诗作赋和骑马射箭的爱好之外,他还喜欢“弹棋”,当时流行的一种棋类游戏。据说曹丕的弹棋水平十分高超,鲜少有敌手。虽然这玩法后世难以考证,不过显而易见,是一个需要脑力的活动。曹丕自己不仅热衷于此“竞技游戏”,还为此写成了一篇《弹棋赋》,洋洋洒洒的文字之间,体现出了他的深思熟虑、沉稳、机智、自信、运筹帷幄之感,皆为INTP的特质典型。
可见,他并非无脑玩游戏,也非随意消遣娱乐,而是用心在玩,结合智慧于娱乐之中。对于游戏和其它事物的原理,也有深入思考。这当然符合INTP的一贯口味,尤其是NT型“智慧追求者”在对待兴趣爱好活动时的习惯。
他爱好写作之外,还富有创意,符合NT小伙伴们的特征。作为INTP一员,他的文字不仅细腻,而且关注点往往有些微妙。
在《柳赋》中,曹丕提及那场历史上永久留名的“官渡之战”,明明是他亲爹曹操大败袁绍而一举跃居成为中原霸主、曹丕自己也成为如同皇子般的贵族,可他的焦点却根本不在那里,只把那些历史事件和“大人物”当作自己记录时间的背景板。就讲述自己在官渡之战那年种植的柳树,时隔15年,如今长那么大了,围绕展开一连串的感叹……对比与之相反的S型人,出于对世俗权威的追随与崇尚,就绝对不会如此,没有这么“抽离”而飘忽;F型人在追溯过往而情动之时,也不会显得如此清冷。甚至,其它类型者们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事件本身、得到那种触发点而撰写这么一篇《柳赋》的冲动——试想一下,他年仅13周岁之时,和父亲及兄弟、战士们一起亲历了官渡之战,而后不投入享受接踵而至的繁华,却跑来一个人种植柳树;15年之后,已身为高官的他,又来这儿看柳树(还专门写一篇无“实质收益”的作文),物是人非的感叹,在世人们认为理当是他与弟弟争夺“魏太子”之位最为白热化的阶段。若非从NT(尤其是INT)的角度理解,多么匪夷所思!
曹丕的内向(I)与观察型(P)特征
曹丕的内倾特征同样显著。后世将他与父亲曹操、弟弟曹植并称为“三曹”,皆是文坛巨匠,而曹丕的作品被公认是“三曹”当中最为公子气、带有阴柔婉约特质的。很多人都诧异,这样一位荣登帝王高位者,为何写的文字很多充满哀伤呢?他的那种“顾影自怜”的文字观感,实则一部分就来自于内向型人格的反思与自我沉醉。
根据心理学家荣格的说法,内倾型人格关注点基于内在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,颇为敏锐而擅于思索。曹丕显然符合典型的内倾型人格定义,就是高度倾向的I型人。
而他的P型“观察型”人格也明确。结合I型内倾的P型,尤其是N型人的情况中(INP),则有一种观察、静心、故我。他的诗多有从自然界着笔,联系到命运和人心,道出那一种无来由的忧伤之感。细密绵长的忧郁情怀,带有内向者的观察和思索,其实就是INTP通过文艺吐露的心声。
在曹丕身上不光有内向观察者(I-P型)的优点,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。那就是:做事不乏任性,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,会倾向于无限拖延。
他作为大魏王朝的皇帝,且是开国之君,理当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的,可是事实呢,他连太子继承者的人选,都迟迟不确定下来!由于曹丕不喜欢长子曹叡的生母,小儿子们年龄又太小了,宁愿无视曹叡的政治才华,就是不把太子给立定。等到后来,曹丕自己感觉身体不行了,小儿子们撑不起局面,实在没办法就只能把曹叡给抬起来,这才匆匆忙忙,让曹叡当了一天的太子,就接替了皇位。曹叡早在15岁之际就劝说父皇在新兴魏王朝之后,改定历法,以示正统,可是曹丕不听大儿子的建议,并不注意大魏王朝的格局形象。曾经一度在曹操手里最为强大的魏政权,到了曹丕手里节节衰弱,就连“伐吴”的战争都没真正开展起来。错失统一“三国”局面的大好机会,很大程度就是由于曹丕性格中的犹豫不决造成的。
可见,曹丕的弱点也是十分显眼的。他有着I-P型人格组合中,趋于犹豫,且在逆境中尤为立场偏弱的现象。
其它人格特征的显示
作为一位典型的INTP,几个维度互相组合,会产生更多显现特点。好比说,曹丕还具备内向思考型(I-T)的组合特质。就是内向的思考者,“内倾思维”特征明显。这也是属于INTP型人的一个显著的人格构成。
无关他自己的社会阶层和所亲历环境,他对于周边人物景况能有共鸣,曾为当时战乱世道呈现出的可怜寡妇、弃妇都写过诗文。在目睹贫穷百姓们的情境之时,曹丕也诗性大发,诗作《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》就是那种情况而写的。在细致塑造悲情的离别气氛之后,他搞笑地道出一句:“谁叫你穷呢?”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他受到所处时代观念限制,实际却误解了INT内向感悟思考者的那一份超脱于自身的抽离感慨,关乎人类本体的终极悲哀的深邃思考。其实也含有INTP的讽刺和冷幽默。
曹丕喜交文友,和朋友们也喜欢畅谈观点。这为他将来写成大著作奠定了基础,而INTP哪怕不当大学者,日常中的敏锐哲思也是可以体现的。
他在写给文人朋友吴质的书信里,道出自己的一份感伤。莫名其妙地出现,就在欣愉快的娱乐活动中,转为悲音。或许就因为,深刻的内倾思维(I-T)加之“直觉型(N)”结合观察型(P)的特点,共融而将如此感悟凝合。
INTP常常在热闹繁华和忙乱的场景环境中,依旧保留一份清明与理性克制,有一抹飘忽而超脱于当下的“抽离感”。曹丕的一些诗句,就道出这份状态。他从繁华的宴会场景,提升到哲思化的观感,透出意欲自然静心而不随世间荣华的心境。还在欢畅热闹的音乐宴会上,想到了历史典故而停止奏乐(见曹丕《善哉行》其二:五音纷繁会……弭弦且自禁。”),这样的一份理性的思考、抽离于当下环境之外的人格表现,带有的INT综合特征强烈。
另外,曹丕不喜跟风,有自己独立的思考,这一点也是INT的风格特质。当时,很多人盲目信奉“仙道神佛”,他则不信,还写诗表达讽刺呢!勇敢直言的理性批判,放到如今新世代的年轻人们中间,也依然显得极具个性色彩。
对于各类世间事物的观察和点评,曹丕还有诸多文字篇章,无法一一举例。这里就着重提一下,他身处“三国”汉末魏初乱世分裂格局之中,天下尚未平定,从父王手里接过的大局也未安稳,甚至自己内心也还对于曹植、曹彰等兄弟们颇为忌惮,可即便情况如此复杂,他居然还静心下来,撰写完成不朽的著作《典论》。写成之后,还想到抄送几份,给实际的政治敌人、却被他误认为朋友的东吴政客——孙权和张昭……曹丕的脑回路可谓清奇!能够做到如此,也着实不容易。只有心境思想超脱于社会环境之外、敏锐神思能够洞察本质之内、且还相当自由而个性化的INTP,方能显示为这般。
曹丕的INTP人格及其典型化的综合解读
INTP的人们十分注重内在自我,曹丕被誉为“建安文人”当中最为个性化的一位。同时,他也成为了建安文学“觉醒”的一份符号式代名词。
且看,他在忙里抽闲回家乡一趟的时候,没有忙着像世俗的贵公子衣锦还乡般显摆,却在祖籍老宅里安安静静地做一位种甘蔗的美男子。不仅种出甘蔗美味好吃,还由他自己写下《感物赋》,让这一段经历伴随他的哲思化精神,永垂千古。
从甘蔗的成长和衰败,他联想起了自然界、宇宙和命运,是高度N型人的表现。对于这种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司空见惯的节气运转、万物盛衰现象,曹丕看出了不同,感悟非常深刻,对于季节变换也十分敏感。这是IN型人格的一份显著特征。
他对于万物有一番见解,写出的篇章文字具备INTP趋于哲思而擅长观察、富于思考的长处。他不走“中庸之道”,显得相当有个性,特别注重自我表达,一篇《自叙》将自己包装成文韬武略的年轻人,说自己6岁能射箭、8岁娴熟于骑马,10岁多点就在战场上经历劫难,由于懂得骑术而在父亲大军战败时得以逃脱。描写这一番话语的时候,曹丕丝毫未提及曹氏家族其余的兄弟们也一样自小文武兼修,大哥曹昂为了把战马让给父亲曹操才舍己牺牲——在他的个人价值体系里,并不看重那些沾亲带故的关系,却更重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付出,独立而理性的人格思维模式。这也是INTP的一项正负面兼备的特点。
历史学家对于曹丕的评价,说他“矫情自饰”,这一点其实切合了INTP群体有时给旁人的感受。未必是他本身有多虚伪,却是他的思维模式与常人不同,秉持的价值观与表现出来的形式都与人们的期待值存在差异,同时他又是一个内向、寡言的个体,还有执着的一面。以至于他的心思难以被人理解,行为亦会产生误读。
最终他留给曾经的最大竞争者、最亲密的文友兼兄弟曹植,被权力架空之下的善终;对于同母弟弟的缺乏容人之态的处置,也使得曹丕饱受诟病。这其中有着INTP对于“反常规”之无所顾忌、甘愿选择,却也夹杂着一抹内心深处的犹疑恐惧。在政务处理时,他宁愿轻信暗藏野心的异姓司马氏,也不重用有才又忠于大魏的亲兄弟;可又并不会由于猜忌而展开诛杀。甚至,在临终之前,曹丕还特地绕道去曹植的封地探望,加添了(他们二人都并不在乎的)物质补偿。难以言说的隔阂,散落于曾经亲厚的文友兄弟。INTP的犹豫和顾忌、被迫形成的虚伪、通情达理混合冷漠、但并不决绝的处理风格,再次在曹丕的生命中上演,直至最后。
“生有七尺之形,死唯一棺之土。唯立德扬名,可以不朽,其次莫如著篇籍。”(《与王朗书》)其实,曹丕同所有的INTP一样,并不那么在意他人评价,且充分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一切的虚妄;在渴求被理解的同时,他更渴望自己的精神思想能够流传——如此矛盾的心态,造成那种莫名的悲伤。或许这也是为什么,在后世文坛曹丕被誉为“理性的诗人”,不可被复制的背后原因。他的诗文到今日亦能引起共鸣,具备长存的价值,抽离而超脱于他所在的当世,也是INTP与其环境或不相容、却格外富有智慧启迪的心性折射。他就是这样一位怀着永恒诗魂、曾经暂时上位、背负骂名又以文思留芳千古的孤独者。
总结——INTP的千古孤独诗人曹子桓
子桓给予欣赏他的后世人们,最深刻的感觉,是一位诗人、文学家,而非帝王。他不仅创作出优秀的作品,显示高妙的创意,同时更是有着文学批评的观点影响后人、展现相当的理性思维能力。大家耳熟能详的“文人相轻”原理,就是出自曹丕的《典论》。“人生如寄”的感悟,则出自他的《善哉行》。对于世间人性现象,他观察感悟很细致。就连当皇帝的时候想要把国都从“雒阳”改回以前的名字“洛阳”,他还专门写一篇《改“雒”为“洛”诏》,大谈“玄学”,说汉朝属“火”、魏朝属“土”,故而“洛”这个字更为合适。完全没有大多数古代皇帝和现代“霸道总裁”那般风格习性,不管三七二十一拍板、要怎样就要怎样的“霸气”,却显得知书达理,格外有内涵。相比起来,女皇武则天不顾字体结构知识,硬要将“曌”字定音为“zhao”而非从“明”从“空”读音类似“萌”,虽说在有些人看来显得像女皇的任性霸气,但比起文人皇帝曹丕的知书达理、说文解字,那番有条有理、尊重智慧知识的风范气度,终归是要差得远了。
的确,曹丕如同所有INTP那样,有着“学者型”的本质;他们即便成为有权有势的上位者,也更像是有内涵和底蕴的贵公子,而完全不像是暴发户。正如当年身为曹魏长公子的时候,他被文人才士们簇拥,却依旧感到孤寂、清冷,所写的诗大多透着一股莫名的忧伤,也透显出格外的灵气。这就是他的INTP倾向造成的文人风华。
他看清楚了世间万物都要凋零、消亡的状态,却顾念人类智慧思想的长存。这样的思维价值观,无疑属于NT智慧追求者。那一番翱翔于哲思海洋的缥缈状态,属于INTP的常态。
也如同MBTI书籍《天资差异》里所言的那般:“内倾思考活动过程应用在数学上,我们就看到了爱因斯坦;应用在哲学上,我们就看到了康德;应用在心理学上,我们就看到了荣格。” 现在,我们还可以再来补充:
内倾思考者在文学界、以及古代帝王群体中,我们就看见了这样一位特别的千古文人,魏文帝曹丕。
透过文字,他永久鲜活,犹如还在那里观察、思索,偶尔放声欢笑,投入于青年才俊们的各项娱乐宴游,与弟弟曹植同在状若寄居的青春,转瞬驶入命运的分道。对于这一切命运的沉痛,他完全知晓,也并不能说没有一刻感到后悔。反复与犹疑却终究掩盖不了INTP的光彩润泽,当一个非主流式的上位者也无所谓了,反正一切终将过去,如同他在诗中多次吟唱的。
INTP,曹丕,他是一个寂寞而矛盾的灵魂,有时犯傻、却颇有智慧之人;任凭世间沧桑变幻,他的思想依旧长传。